2021.09.29
碳達峰碳中和與標準系列解讀之四
——節能標準推動能源高效低碳轉型
能源利用過程的排放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來源。加快實現能源生產和消費的高效化、低碳化,進一步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中之重。抓住能源利用過程這個“牛鼻子”,是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點,但也是難點。
節能標準是國家節能制度的基礎,是提升經濟質量效益、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手段,是化解產能過剩、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有效支撐。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分院承擔秘書處的全國能源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能標委)持續推動強制性節能標準創新升級,不斷優化節能標準體系,為國家節能減排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截止目前,國家節能標準超過350項,基本形成了以強制性節能標準為核心,推薦性節能標準為配套支撐的比較完整的節能標準體系。
強制性節能標準主要包括高耗能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標準(以下簡稱能耗限額標準,現有111項)和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標準(以下簡稱能效標準,現有73項)兩個系列。能耗限額標準針對火力發電、煤炭、石化、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重點產品提出節能指標和能耗限額等級,是淘汰落后產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節能目標責任制度、節能監察、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節能考核評價制度等的標準依據。能效標準針對家用耗能器具、商用設備、工業設備、照明、電子信息產品等終端用能產品提出的能效指標和能效等級,是能效標識、節能產品所得稅優惠、節能產品政府采購、能效“領跑者”、節能認證、節能審查、落后機電產品淘汰等的標準依據。兩類標準是整個節能標準體系的關鍵和重點,也是節能標準體系的核心標準,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倒逼作用。
為進一步方便市場主體使用,提高標準制修訂進度,“十四五”期間,全國能標委將積極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落實,按照強制性標準精簡整合工作要求,加快整合強制性節能標準,并以國際領先水平為標桿,同步提升能效指標。預計能耗限額標準數量將由111項減少到57項,能效標準的數量將由73項減少到62項,并由原來的“條款強制”改為“全文強制”,同時能效一級指標全面領跑國際。
作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點對象的各類用能單位,也需要建立標準化、系統性的能源管理框架,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和團隊,建立覆蓋全部能源利用過程的策劃、實施、評估和改進工作體系,持續提升能源績效,達到提高能效、減少能耗、優化能源結構的目的。
以ISO 50001為代表的能源管理體系系列標準是用能單位能源管理的國際最佳實踐,其重要性和有效性在全球范圍內已被大量的實踐所證實。我國于2009年自主研制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體系 要求》,并于2012年、2020年等同轉化最新版ISO 50001國際標準,發布了《能源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3331)國家標準。依據GB/T 23331,還制定了水泥、鋼鐵、公共機構、焦化、煤炭、平板玻璃、數據中心、船舶、電解鋁、火力發電、陶瓷、化工等12個行業能源管理體系實施指南系列國家標準,對促進相關行業用能單位建立、實施、保持和改進能源管理體系,加強組織節能管理和能效提升發揮重要作用,支撐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等政策制度。
能效提高、節能量等是用能單位實施能源管理,提升能源績效的重要結果。為建立可測量、可報告、可驗證的能源績效評價方法,全國能標委組織制定了《能源管理績效評價導則》《節能量測量和驗證技術通則》(GB/T 28750)《用能單位節能量計算方法》(GB/T 13234)等多項國家標準,為用能單位準確評估能源績效提升提供了精準的標尺。其中,《節能量測量和驗證技術通則》國家標準已轉化為ISO 17741國際標準,并被英國、法國等23個國家轉化為本國標準,實現了中國節能標準國際化的重要突破。
下一步,我分院將以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目標為工作引領,發揮好全國能標委的平臺優勢,進一步優化升級節能標準體系,加快提升能效、能耗及其配套標準,實現節能低碳標準協同創新,為能源高效低碳轉型提供更好、更快、更全面的標準支撐。
文章轉載自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