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
我國面臨“碳中和”壓力。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推進,目前我國碳排放總量大,且目前仍呈 上升趨勢。我國既要保障經濟增長,又要實現規定時間內的“碳達峰、碳中和”任務,就面臨著“減排”的嚴峻挑戰——以較低的峰值實現“碳達峰”,進而在規定時間內實現碳中和。
“雙碳”目標的完成對我國具有經濟意義、政治意義。首先,重壓下的轉型有助于我國實現從“高增長”過渡到“高質量”的模式;其次我國是碳排放大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地位不可或缺; 最后積極參與不僅體現大國擔當,對提升國際話語權同樣意義重大。
以下為國家各部位分布的“碳中和”政策:
2020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 ,提出到 2025 年,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
2021年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到 2030 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整體合力充分發揮,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穩步提升,為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提供支撐,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2021年3月,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的目標,落實 2030 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錨定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1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 2025 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明顯優化,綠色產業比重顯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更加有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初步形成。
文章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整理